通訊員 姜雪飛 孫亞雪
35年游走深山,于泥土中發掘大自然的創作。
6年間,致力于傳承,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播進學生心中。
他,就是根書藝人、保康縣政協委員劉漢國。“上一節課沒有完成的作業繼續完成,完成以后再繼續進行新一輪創作。”劉漢國說,在兩峪鄉中心學校每周的手工藝術小課堂上,學生們正專注地打磨手工作品。
該校八年級學生劉天錦是學習根雕泥塑時間比較長的學生之一。每制作一件作品,他和同學都會在山坡上尋找各種形狀的樹根,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根書作品。
在課堂上,劉漢國讓孩子們認識到,每一塊泥土、每一棵樹木都蘊藏了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美的藝術,讓孩子們從小練就善于發現的眼睛。
劉漢國說,每做一件藝術品都要力求神似,泥塑在塑性上要夸張,要有藝術感染力,不是做得十分像就是好作品。“根雕講究精氣神,很少進行雕琢,順其自然,體現它的靈魂和藝境,自然的東西是最美的。”劉漢國介紹。
多年來,劉漢國帶著他的作品走出保康,先后參加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、中國(北京)工藝美術博覽會、襄陽工藝美術博覽會等多場展出,向外界展示扎根于泥土的民間藝術,把保康的民間文化推向全國。“傳統文化需要傳播,更需要傳承。”劉漢國說,讓傳統文化后繼有人,是他的心愿。他在兩峪鄉中心學校的支持下開設了手工藝術小課堂,和老師一起收錄根雕、根書、泥塑、傳統刺繡、盆景、剪紙在內的十幾種保康傳統工藝教程,為學生們編寫了《朝元工藝》校本教材。
劉漢國說,根雕藝術只有傳承下去,并且進行創新才有生命力,才能達到傳承民間文化的目的。
作為縣政協委員,多年來,劉漢國始終用敬業、精益、專注的工匠精神投身于政協工作,傾聽群眾呼聲,回應群眾關切。
請輸入驗證碼